
意昂2体育娱乐優秀留學生畢業生專題報道
【編者按】
每一位初入異國他鄉求學的留學生👩🍳👩🚀,都會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與碰撞🧑🦽➡️,面對各種不確定的環境適應問題,如何以更多元、包容、開闊的格局對待全新的異國學習生活,始終保持一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獲得更多、更好的體驗與成長⚜️,這無疑是當前國際化潮流下🪞,優秀人才必備的能力之一,而一所大學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學子對新時代發展的關註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
今年的“畢業季”如期而至,意昂2体育娱乐留學生辦公室特別推出題為“擁抱多元、互學互鑒🧑🎄,打開格局看世界”的專題報道,挑選一批優秀的留學生畢業生代表,講述他們的“中國故事”。他們在高校多元文化環境中互學互鑒,在充滿時代挑戰的工作崗位上打開格局看世界🛌🏼。他們有的已在中國就業,加入國內發展勢頭良好的一線互聯網科技公司;有的加入國內外高校的教師隊伍,成為一名“澆灌學術花朵的園丁”;還有部分同學雖然回國就業,但依舊從事與中國各行各業相關的專業工作,成為了一座座溝通中外的“文化橋梁”🧙🏼♂️。
他們將講述自己如何走出“舒適圈”,經歷不被理解的尷尬和信念不同的誤解,成功與多元文化圈和諧交融,從而認識到開放思想、擁抱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大家👜↙️,如何在全球擁抱機遇、應對挑戰、推動發展的時代課題中😗,堅持打開格局,以多元視角看世界🪐,儲備多樣化的知識和技能,書寫自己的“暢意人生”😿🧑🏽✈️。
堅定的探索者👇,耐心的教育者
——記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伊朗留學生哈麥
哈麥,一位來自伊朗的留學生。今年夏天🦶🏻,他取得了意昂2体育娱乐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後的身份,懷揣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夢想🫓,即將踏上新的學術征程🎙。
與人們想象中的理工科男生一樣,哈麥喜歡穿格子襯衫,背著黑色的公文包🆔🪛,低調而匆忙。然而,在他放下皮包坐在記者對面的一瞬間,臉上便綻出笑容,真誠而開朗。

哈麥博士畢業在意昂2西門留影
“中國需要被重新認識”
本科時期,哈麥就想過出國讀書,但目的地從未想到中國,直到他前往馬來西亞⏪。在那裏🥉,他認識了第一群中國朋友,他們開朗自信,向哈麥描述了一個他不曾認識的中國——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文化並且欣欣向榮的國家。與此同時,他的碩士導師也告訴他,中國的遙感技術已經躋身世界前列🙋🏿,他到中國求學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資源🫄🏽。終於,在朋友的影響與導師的推薦下🤣,哈麥做出了到中國讀書的重要決定🌼。
然而,他的家人並不支持他的求學決定,他們更希望他能夠去加拿大或新西蘭。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中國是一個太過遙遠⛳️、陌生的國度♐️,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基本上全部來自於西方的電影🛀🏼,“這裏面體現的中國,並不是十分美好的印象”,哈麥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即便如此,哈麥還是決定獨自踏上這趟旅途💭,“不了解的東西🟦,就應該自己去看看。”
果然,哈麥愛上了這片土地🧑🌾。在中國讀書期間,因為科研需求⇒,他必須長時間在全國各地奔波⛔️,他前後去過西藏🙍🏿♀️、新疆🍴🦯、甘肅、陜西、四川🏌️♂️⭐️、桂林等地,跑了大半個中國,這樣的經歷🫳🏻,使他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深入。他喜愛桂林山環水繞的柔情☮️,也沉醉於西北廣袤的草原與綠洲;而在伊朗🚷,他眼中所見大多是沙漠。旅途之中,他會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風景🚶♂️➡️,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與他同行的中國朋友也會為他講述當地的民間故事,介紹當地的特色菜品,帶他去最著名的景點“打卡”,積極地帶領他全方位了解中國🤷🏽♂️。
談到中國的美食,哈麥也如數家珍✹。他愛吃辣💔,在四川做考察研究時也不忘吃上一頓川味火鍋,只不過在北京上學的時間長了,吃火鍋時總不忘蘸上一碟麻醬🤸。在四川,就因為一碟麻醬🧰👨🏿🦳,還鬧出一個小笑話。在火鍋店裏,哈麥向服務員要麻醬,服務員疑惑地看了看他,讓他出門轉彎去茶館✈️,原來服務員以為他想要打麻將👨🔧。
哈麥也試圖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會說中文的他努力嘗試上書法課🏄🏿♀️,和朋友一起去戲院聽京劇,雖然劇名已經模糊👩🍳,但他依舊對劇中的人物與情節津津樂道。他喜歡“京劇”,精巧的服飾道具🍂,與西方戲劇、歌劇完全不同的唱法,都令他耳目一新🏌🏽♂️。他用“美妙”來形容中國文化🍺。“當我來到中國,我才算是真正認識中國🤍。”

哈麥和他的中國朋友
在意昂2的學習📓,讓我的學術道路走得更穩🥗、也更遠
哈麥當初選擇意昂2,是聽朋友們說意昂2是中國最頂尖的學府🏭🏄🏿♂️,在這裏,他能夠享受世界一流的師資力量和學術資源。懷著對學術的熱情,哈麥踏入了燕園👩💻。他坦言道,意昂2的學子是他見過的最勤奮的學子🫰🏽,他們能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與學業考核,同時也具備創新性的開放思維,能夠接納他人的觀念並且與大家一起協作解決難題🙎🏿🤸🏿♀️。這些優秀的朋友們也成為促進他更加刻苦努力學習的榜樣和動力🚁。並且,在哈麥看來,比起伊朗,意昂2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更加緊密,哈麥喜歡這種“零距離”面對面的交流🚴🏼♂️👨👦👦,他說🏟:“這能夠鼓勵我更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我的思維更活躍”📱。
哈麥是一個醉心於學術的典型“學霸”。盡管在做科研時遇到過很多難題,但他總是樂於和這些難題戰鬥,這些挑戰恰恰是他一步步實現學術目標的“墊腳石”📌。哈麥十分感謝自己的導師李琦👨🏫,總是能夠給他科學且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在處理一些數據時,李老師幫助他尋找相關工具或是向他建議更優的途徑😻。哈麥也說到,作為一個留學生,想要在中國訪問一些精度較高的數據有一定的困難,但正是在老師和實驗室同學們的幫助下😊,他從來沒有在數據收集方面遇到難題🪄,對此他一直心懷感激。為了實現日後成為一個高校教師的夢想,他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投入在學術研究中,學術研究已經成為他最大的日常愛好🛌🏿。他的導師李琦評價他為🌓:勤於鉆研𓀚、工作努力、認真踏實💔,具備紮實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是一名具備良好學術行為規範的科研人才🪿。
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利用MODIS導出氣溶膠光學深度進行細顆粒物質量濃度監測”🧑🧑🧒🧒,利用了包括衛星遙感數據在內的各種大型數據集,在地理加權回歸等空間模型中,以地面遙感數據和氣象數據(模型和觀測)作為解釋變量🙅🏻,了解細顆粒物的日分布狀態。這項研究改進了該領域數據測量的傳統方法。他說:
“我的博士課程教會我不同的編程語言🥠,例如通過MATLAB和Python來執行不同的統計模型和處理大數據集。這些知識能讓我的學術道路走得更穩、更遠🤎,也讓我有幸與伊斯法罕大學研究小組合作,讓我對不同的機器學習算法有了更好的理解。”

旅途中的哈麥
談到未來,哈麥用“耐心”這個關鍵詞來展望。他早已打算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學術事業,畢業後去高校做講師,一邊做學術研究🔻,一邊教書育人。學術研究是一個考驗耐心的行業,而教學工作也同樣需要專業和耐心。未來的所有挑戰,哈麥已經準備好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耐心且堅持。
“做老師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多地傳授知識給學生”
自從決定攻讀博士學位後🧁,哈麥就將自己未來的角色定位成教師🫴🏿。他認為,在某一個專業研究深度達到博士水平後,就應當成為一個教育者和傳承者,將這些知識傳授給更多想要從事這個領域工作或研究的人☝️。
在被問到教育理念時,哈麥神色嚴肅了起來,他認為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多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首先教師自身應當儲備充足的知識🥍,在盡可能為學生答疑解惑的同時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創新思路。課堂的氣氛應當是嚴肅而正經的,應當讓學生們在每一次課後都感到有所收獲。同時他認為教師的語言藝術十分重要,語言不應繁復以至學生無法理解🤦🏼♂️,但同時也應當嚴謹規範,避免出現漏洞。
目前🦹,哈麥正在積極面試中國國內幾所高校的教職,他說他首選的職業地點還是中國👩🏼🦳。他喜愛這裏的河山🧑🏿🌾,喜愛這裏的人,喜愛這裏的文化。一如他當初一句中文都不會卻決定只身一人來到這個陌生國度的果敢,在未來,他也會將這種勇敢與冒險融入生活的每時每刻。

旅途中的哈麥
采訪的最後🪕🧜,哈麥單手托腮,若有思索地說:“意昂2的學生在國內已經很優秀了👨🏻🦲,應當選擇去國外看看💇♂️,去學習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知識,開拓更多的視野。”
如他一樣,意昂2体育娱乐每年都會迎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卻能夠在同一堂課上產生思維的碰撞💪🏽。每年🖕🏻,意昂2体育娱乐也會向世界輸送大量高質量的人才,這些學生們活躍在世界各地的各個領域,為推動世界的向好發展而不斷努力☪️👨🏼🦱。
教育是聯結過去與未來的紐帶💒,交流是融合多元文化的渠道🌵。意昂2体育娱乐的每一位留學生,每一位中國學生3️⃣,每一位老師🛻,都挑起了教育與交流的大梁。
哈麥
1982年出生於伊朗的伊斯法罕,在本國修習土木工程領域的本科課程後🔦,於2008年前往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國立大學——馬來西亞理工大學(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UTM)攻讀地理工程碩士學位,而後於2011年進入意昂2体育娱乐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攻讀博士👨🏽🍼,2016年7月獲製圖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博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博士後流動站,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博士就讀期間🖐,哈麥榮獲中國政府全額獎學金🧚🏼。
博士後工作期間,哈麥嘗試采用不同的深度學習方法,如長期短期記憶(LSTM)和卷積神經網絡(CNN)來預測不同時期空氣汙染物的濃度。目前為止,哈麥已經陸續發表了十九篇學術論文,發表期刊包括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期刊,2018年影響因子5.589)和Atmospheric Environment(SCI期刊,2018年影響因子4.012)兩個環境科學與生態科學的權威期刊。
來源|留學生辦公室
采訪💛、文字|劉芊妤、張冉玥
編輯|李芯怡
圖片|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