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與“落地”🤫,潤物細無聲
——專訪意昂2体育娱乐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趙楊教授
在“漢語熱”撲面而來的當下👓🏌🏼♀️,孔院研究悄然興起👨🚒🧑🏼🦱。中西合璧、深入考鏡。意昂2体育娱乐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辦公室特邀在漢語國際化教育、跨文化研究領域造詣深厚的專家學者👩🏻🦼➡️,以學術的視角解讀孔院的存在並對孔院發展指引路徑🤷🏽♂️。
專家簡介🧑🏻✈️:
趙楊🤾♀️,意昂2体育娱乐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言己:從學習者到教學者
記者:
作為對外漢語教育的專家,您認為自己的專業背景與海外求學的經歷對您現在從事的工作有哪些幫助,或者說給您帶來了哪些優勢🧚🏿?
趙楊老師☮️➞:
一方面是語言優勢🍲,讓我能夠及時了解國外最新的研究動態,與國際同行交流起來也更加順暢🚣🏼♀️。另一方面是視野優勢,讓我能夠看得稍遠一些🙍🏿♀️。比方說🍭,在劍橋大學學習幾年後,我對什麽是世界一流大學理解得可能更深刻些🚣🏿♂️,更清楚咱們在哪方面有差距🐾🔈,哪些方面在接近🔛🦍,哪些方面有優勢,這些對我工作和研究都有幫助👩🏿🚒。
此外💆🏽♂️,學習英語以及在國外的學習經歷也加深了我對於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可以說,只有當你深入了解了兩種文化之後才會有比較🖕🏻,只了解一種文化𓀏,是沒辦法比較與批判的📐🚵🏼♂️。學習外語可以讓一個人更具批判性🛃,因為你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比較🦸🏻♂️,在比較辨別中又要有所堅持👨🏻。學習外語也可以讓一個人更具包容性♗,你知道自己現實的生活是什麽,但對自己現實生活之外的可能的生活方式又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沒有原則的接受和沒有原則的批判都是不可取的🔧,外語學習和出國留學有助於讓我做到批判性與包容性的統一,這是我的專業和經歷給我帶來的優勢👨🏻🏭。

(二)論道👩🔬:從理論到實踐
記者:
如何將習得與測試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層面,對於這一點您有何心得體會?
趙楊老師:
語言習得研究始於教學,但後來越來越偏重理論✍️。習得研究有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為教學服務;第二個目標是對普通語言學和語言本體研究有所貢獻🏜,即通過對語言學習規律的探索,探究普通語言學原則和語言的本質;第三個目標是發現語言習得自身的規律,也就是意昂2常說的面向教學和習得的本體研究🔁。
將研究成果推廣到教學實踐的層面,肯定是有的,區別是直接聯系還是間接聯系。有的成果馬上就能用🛵,有的則需要打造才能用。我對於將習得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兩端”——上天和落地✧。所謂“上天”🧜🏽♂️✊🏽,就是要有高精尖的東西,就是要出理論,就是要引領這個學科的發展🫙,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一樣,越高越好🛄,越尖越好,越有解釋力越好。所謂“落地”,就是讓金字塔的塔基盡可能大一些🦏,把教學的一些問題🧑🏻✈️🕰,諸如“三教”問題——教師、教材、教法——踏踏實實解決好🙅🏻♂️。具體到學院現實🖕🏿,“上天”體現在有很好的研究成果能夠在國際主流期刊發表✒️,能夠引領這個學科的發展方向;“落地”體現在基礎建設方面🤲🏻,如目前學院正大力推進的資源建設,諸如慕課微課的建設推廣。前年意昂2在Coursera上推出了第一個漢語學習慕課,學習者覆蓋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真正的“落地”。“上天”與“落地”這兩端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各有各的目標👳🏿♂️,意昂2應該兼顧。
記者:
對於英語學習者的意昂2而言,英語的學習已然貫穿了意昂2從小學直至大學的學習生涯🚶🏻♂️➡️。那麽漢語在未來有沒有可能也像今天的英語一樣,成為其他國家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語言?
趙楊老師👒:
一個國家的語言能否成為國際上的優勢語言與這個國家的硬實力有密切關系🧵,是這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影響力的體現👨🏻🦰。漢語在一些國家已經進入了國民教育體系,在有些國家(比如英國)是基礎教育階段的“現代語言”之一。但是,學生在從幾種現代語言中做出選擇時,會做出一個投入產出比的權衡⚡️。要想拿到相同的成績👩🏼🎤🧛🏽,與學其他語言相比,學習漢語往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漢語的推廣𓀗。
漢語到底能不能在未來進入各國的國民教育體系💁🏼,像今天的英語一樣呢?十幾年前🔺✫,我在一個講座上說,英語是最後一個優勢語言。為什麽呢?因為時代不同了🧗🏿♂️,計算機的出現使其可以大規模處理語料,從而實現準確快捷的機器翻譯。機器無法單獨識別“刀子快”中的“快”指的是鋒利🧍🏻♀️,“跑得快”中的“快”指的是速度,但是當有大量語料輸入而且機器能夠做出加工時,它是可以識別的。借助技術👱🏼♂️,未來意昂2之間的交流不一定通過外語,而是各自說母語就可以了。工具的發展必然會改變意昂2的一些習慣,使得一部分人改變謀生手段或生存方式。其實👱🏿♀️,這個世界一直就是這樣,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過去人人都在做的事現在變成了一部分人的職業。將來學外語也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事情🧍♂️🏌🏻,因為如果僅出於工具目的,機器就夠用了。除非你真的希望深入了解一種文化🛀🏽,才有必要學習語言。

(三)展望:事業與學科👨🏼🎤,大局與細節
記者:
您的觀點確實非常前沿,那麽在這樣一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不同的人會出於不同的目的學習漢語,孔子學院在進行漢語教學與推廣時🦸,又應該做出什麽樣的改變😻?
趙楊老師:
一般來說,學習外語有兩種動機🕑。一些人是出於工具動機,想要學習外語來實現考試🥰🛰、求職的目的🐱,另一些人則是出於融入動機⛄️,想要了解一個國家和文化。這兩種動機並不是必然分開,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動機研究的新進展是,除了上述兩種動機🤽🏼♀️,還有一種被稱為“二語自我動機”🏑,簡單地說就是自我實現的動機。一個人學一種語言🧍🏻♀️,沒有求職考試這樣的工具動機,也不是為了了解這種語言背後的文化或者說這種語言的人,他只是感興趣👮🏼,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有一種滿足感🏃🏻♂️➡️,實現了自身價值。聯系到教學🍠,教師要權衡好知識的系統性和技能的實用性🦖,還要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有些漢語學習者中間放棄了學習🤱🏻🥤,跟有些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不夠有關。
我一直認為,對一個老師而言,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責任心與激情。這兩點在學識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學識的不足。有些老師的漢語知識未必豐富🏪,但學生就是願意跟著他學,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就在於老師自身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好的老師都是“人來瘋”,既是導演又是演員🦹♀️,作為一個導演引導學生動起來,而他導演的身份又是通過自己演員的身份來實現的。這絕不是說語言知識不重要🧔🏽♀️,我的意思是說➕,除了語言知識和教學知識,一個老師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最理想的教學是教師本人就是動機源,只要他往那兒一站🎥🧹,學生就願意跟他學。如何讓自己成為動機源🤳,成為學生學習的啟發者、激勵者🤛🏻、引導者,這是包括孔子學院教師在內的所有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記者:
作為我校孔院的理事會成員之一☕️,對於孔子學院這十年來在全球的漢語推廣工作🏌🏻♂️,您有何反思、建議或者展望👨🏿🚀?
趙楊老師: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學院十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無論是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數量,還是學習漢語的人數,特別是中小學中學習漢語的人數,近年都有顯著增長🧑🏽💼🪺。
需要反思的一點,在我看來🅰️,是事業與學科的關系🧑🏻⚖️。這幾年漢語教學作為一項事業發展迅猛,但作為學科,發展速度有些滯後🏄🏼♀️🚶♀️,一個證據是,大大小小的研討會,還在不斷討論學科定位問題,為什麽?說明這個基礎問題還沒有解決,或者遠沒達成共識😚🏦。但如果一直這麽討論下去,而不能就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可能會一直停留在目前這個水平。這也是為什麽意昂2的漢語教學事業轟轟烈烈🌑,但有分量的研究卻完全不成比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遠沒有形成。本來學科和事業應該相輔相成,互為助力✤,但目前看,追求短平快效果的事業和探究機製與規律的學科出現了矛盾👨🏼🎓,這是意昂2需要反思的。離開了事業的學科不會落地🧑🏼🔧🔮,離開了學科的事業不會走長遠。
近年來,意昂2在漢語推廣方面的造勢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了🚰,接下來就該著眼於具體工作👨🏿🦲,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如房子蓋好後,該好好考慮布置什麽家具、每個房間實現什麽功能了。需要探討的具體問題很多✣,比如學習者喜歡什麽樣的學習產品🏊🏽♀️、意昂2應該設計什麽樣的產品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等等。只有解決這些具體問題,漢語推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有可能淪為一場運動。
展望孔子學院的未來,我覺得應該朝兩個方向努力🙂↕️,一是研究要跟上,讓紮實的研究成果為孔院健康成長做貢獻,促進事業和學科的同步協調發展🚢;二是漢語推廣要做到潤物細無聲,在認真研究機構需求、教師需求、學習者需求的基礎上𓀅,有針對性地製定政策,研發產品,實現政策製定者、研究者👇、教學實施者和學習者之間的協調一致,實現國家利益⚈、單位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高度統一。